Janada

Java+Canada

Tuesday, July 13, 2004

暴雨暴露隐患:北京城市建设须反思

<!--TITLE-->

 


● 于泽远(北京)

  一场暴雨再次暴露了北京城市基础设施的缺陷。中国总理温家宝要求对北京的城市建设进行一些反思。

  7月10日,一场暴雨突袭北京,不到两个小时就使北京全市的交通陷入瘫痪或半瘫痪。长安街、二环路、三环路等北京的交通干道挤满了动弹不得的汽车,众多行人也只能趟着没过脚腕的积水摸索回家的路。

  《新京报》引述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焦志忠说,10日下午的暴雨超出北京的排水能力,造成城区41处较大积水,城西、城南地区环路沿线尤为严重,复兴门、莲花桥最深处达1.5公尺以上,对交通造成很大影响。

  同时,北京有47条10万千伏电线出现问题,造成许多地区断电。门头沟区戒台寺附近还发生了山体滑坡。

  10日下午至11日中午,北京电力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共接到5839个报修电话。由于大风刮断树枝、压断线路等原因,造成城八区以及昌平、房山、大兴等地区多路电线故障掉闸。

  在北京天外天商品批发市场,地下室积水深度达1.5公尺至2公尺,体积则达到了1万立方公尺。从10日傍晚到深夜,北京消防部门共出动42个消防中队,主要用抽水泵排除积水。

  北京城市设施再次陷入瘫痪的现实引起中国高层的不安。温家宝要求北京“确保供电、交通、房屋,尤其是危旧房的安全”,并要求对北京的城市建设进行一些反思。

  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说,这次暴雨只是5年一遇,并没有达到20年一遇,市政府虽然有防汛的各种预案,“但这些设施和预案究竟能否经得起考验,心里确实没底。”

  他说,北京今后防汛的首要任务还是保证不出现人员死亡情况,对城区和郊区的防汛标准也要有具体的数据作为支撑。

北京的问题

其实是中国的问题

  有关学者质疑为什么北京交通应对雨雪的能力长期得不到改善。人民网昨天发表题为《脆弱的首都》的署名文章说,北京的交通仿佛成了古希腊神话中的阿喀琉斯的脚后跟,随时都可能致北京于死地。

  文章说,从本质上看,北京的脆弱是管理的问题。北京以天安门为中心,不断地向四周延伸,形成了北京市今天的格局。这种从心脏向四周辐射的发展结构,固然有强烈的象征意义,但是,它在客观上必然会造成交通堵塞问题。

  而北京的环线交通布局,违背了“两点之间直线最短”的公理,成了北京交通的“紧箍咒”,必然会造成交通成本的增加。

  文章建议重新考虑北京的定位,将政治、文化中心和北京市的经济中心区隔开来,把首都的功能和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加以甄别,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长远的发展规划。

希望一场豪雨 把决策者浇醒 

  文章指出,北京的问题其实是中国的问题。在经过长达20年的高速增长后,中国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凸显出来。

  从交通到能源,从规模到布局,从数量到质量,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全面的调整。

  “真希望北京的一场豪雨能够把我们的决策者彻底浇醒。”

  文章说。

2004-7-13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